充分發揮自然資源優勢,將發展短板轉變成發展潛力,放大“旅游+”的疊加效應。
一脈清江穿城流,三山鼎立衛丹霞。峰巒、峽谷、洞穴、石林、溪河、森林……獨特的自然環境讓恩施享有“仙居”的美譽,成為旅游者向往的天堂。如何進一步擦亮恩施旅游這張名片?7月22日,湖北省社科聯專家調研組來到恩施,為全域旅游發展獻計獻策。
山還是那座山,水還是那道水。堅持“既要金山銀山,更要綠水青山”,讓清江之畔的鄉親們守著家鄉山水荷包鼓了、生活美了。恩施以景區開發、鄉村旅游、旅游消費、養生度假等為載體深入推進文旅扶貧,文旅扶貧帶動40萬群眾吃上旅游飯,“旅游+扶貧”入選世界旅游聯盟減貧案例。充分發揮自然資源優勢,將發展短板轉變成發展潛力,放大“旅游+”的疊加效應,讓人們感受到旅游產業帶來的巨大紅利。
旅游開發不僅能“捧紅”景區,更能帶動經濟發展和百姓脫貧致富。雄奇秀美、云蒸霧繞的恩施大峽谷,是八方來客“打卡”之地。調研組來到沐撫鎮,在大峽谷景區帶動之下,這個過去典型的深山貧困鄉鎮,發展成遠近聞名的旅游名鎮。肩挑背馱、翻山越嶺的艱難出行成為歷史,取而代之的是不斷改善的旅游交通。做導游、當安全員、衛生員、辦農家樂、賣山貨,當地村民成為旅游開發鏈條上的受益者。走訪中發現,不少已經走出大山的青年,放棄北京等大城市的工作,返鄉創建特色民宿或經營山貨網店,不僅自己謀得了發展空間,而且還吸納貧困戶就業,為家鄉發展做出了貢獻。
以旅游促進扶貧,讓我們看到了旅游產業背后的社會價值和發展價值。發展旅游不是為發展而發展,要將旅游產業放在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大背景下,放在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下來看。說到底,發展旅游是為了以產業帶活一方經濟,致富一方老百姓。不過,旅游也是一項投入大、周期長、見效慢的產業。只有將旅游產業與地方發展緊密聯系起來,與當地老百姓獲得感緊密聯系起來,走出“賺吆喝不賺錢”的困境,旅游產業的生命力才能更持久。在做長旅游產業鏈上下功夫,擺脫對“門票經濟”的重度依賴,不斷探索“旅游+”的創新模式,才能以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。
“喝你一口茶呀,問你一句話……”當地導游與外地游客對唱的《六口茶》回蕩在青山綠水之間,仿佛是武陵深山與山外世界的一首“交響曲”。從恩施“旅游+扶貧”,到一些地方正在探索的“旅游+體育”“旅游+文化”“旅游+養生”等等,生態文化旅游業的附加值越做越大,旅游產業才能越走越遠。始終圍繞人民群眾的需求,始終銘記發展是“為了誰”的問題,我們就能始終把準全域旅游推進的方向和著力點,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。(湖北日報評論員艾丹)